品牌洞察

乐视影业和阿里影业皆巨亏,互联网+电影走向末路?

作者:李大为 2017-06-22 10:52:45

编辑 | 李大为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微信图片_20170622103836.jpg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进军影视行业已经成为新的潮流趋势,然而当资本向影视行业敞开怀抱,影视作品烂片横行、影视公司相继亏损也成为不争的事实。

  

自2011年以来,互联网影业公司开始走入人们视线,首当其中的是乐视影业

  

2014年,BAT三大巨头就开始布局影视业,阿里巴巴成立阿里影业,后吞并优酷土豆成立的合一影业;腾讯成立企鹅影业腾讯影业两家影业公司;百度旗下的爱奇艺则成立了爱奇艺影业

  

另外,小米去年成立了小米影业,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联合上海东方传媒全资成立哔哩哔哩影业,聚美优品成立聚美影视,以及58同城成立58同城影业等。

  

互联网公司扎堆进军影视业,对中国电影来说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会带来致命的伤害?

  

乐视影业净亏10亿元,上市之路蒙受阴影

 

互联网影业公司大多都出现亏损,其中风头最劲的两家影业公司乐视影业和阿里影业,各自亏损都在10亿元左右。

  

微信图片_20170622104045.jpg


2011年,乐视影业成立,在互联网企业中率先举起进军影视行业大旗,这对于做视频业务出身乐视来说,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2013年,乐视影业有两年备受瞩目的大事,一是签约张艺谋,二是发行电影《小时代》。

  

微信图片_20170622104108.jpg


张艺谋成为乐视影业的签约导演兼艺术总监后,拍了两部电影《归来》和《长城》,但被寄予厚望的张艺谋并未能为乐视影业带来实质的收益。

  

尤其是去年出品的《长城》,成本制作超过10亿,是一位好莱坞体量级别的大电影,却从主创、演员到剧本都狂遭差评,11.47亿的票房也没有令投资方捞回成本。

  

《小时代》系列是乐视影业以IP打造的“粉丝电影”,因其本身的话题性以及乐视的推波助澜,在网上掀起一阵舆论狂潮。但影片遭到除导演郭敬明粉丝以外的观众一边倒的差评,以至于郭敬明的《爵迹》上映时,遭遇票房滑铁卢。

  

QQ截图20170622104241.png


乐视影业前期,依靠和张艺谋、徐克、李仁港、陆川等导演强力的合作关系,得以在市场上立足,但之后的几部IP电影都以亏损告终,令乐视影业陷入困局。

  

尤其是2014年乐视影业注入乐视网之后,市场估值遭遇严重缩水,两年时间净亏10亿元,为乐视影业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今年以来,乐视影业的票房收入仍然不容乐观。上半年上映的四部电影《熊出没·奇幻空间》、《记忆大师》、《猪猪侠之英雄猪少年》和《“吃吃”的爱》,累计票房却不足10亿元,新片《“吃吃”的爱》票房更是不足3000万元。

  

此前,在乐视网董事长贾跃亭所勾勒的乐视生态中,乐视影业作为乐视内容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与乐视网形成内容互补,通过与整个乐视生态的协同,从“互联网+影视”的模式升级为“互联网生态+影视”模式。

  

但就目前来看,距离这个小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阿里影业巨亏,《三生三世》身负重望

  

阿里影业,同样面临严重亏损的问题。

  

2014年,阿里影业成立,参与出品了《心花怒放》、《亲爱的》等多部热门影片,其中《心花怒放》的票房达到了11.67亿元,净利润超过3亿元,但由于非主导出品,阿里影业从中并未拿到多少钱。这一年总体净亏损高达4.15亿元

  

微信图片_20170622104355.jpg


阿里影业在2015年还有4.66亿元的净利润,但到了2016年再度陷入亏损的泥潭,全年营收9.05亿元,净亏损9.59亿元。

  

据阿里影业的财报显示,阿里影业的亏损主要来自于“淘票票”平台在市场推广方面的巨额支出,可以说是战略性亏损。

  

但阿里影业遭到重挫,和《摆渡人》也不无关系。《摆渡人》是阿里影业主导出品的第一部电影,制作和发行成本高达4亿元,还邀来了王家卫、梁朝伟、金城武三大男神坐镇。

  

微信图片_20170622104450.jpg


然而,口碑扑街,票房4.85亿元,至少亏本5亿多,导演张嘉佳表示,《摆渡人》累计成本超出预期太多,票房至少达10亿投资方才能收回成本。

  

虽然也有《七月与安生》这样口碑获好评的作品,并且在金马奖上斩获两项影后殊荣,但票房仅有1.67亿元,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今年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可谓是火爆电视荧屏,由阿里影业制作的《三生三世》电影版自然背负起阿里最大的期望。

  

微信图片_20170622104504.jpg


3月30日,正值剧版《三生三世》还在热映期间,阿里影业宣布定档7月21日,足足比原计划提前的四个月,想趁这波热潮扳回一城的决心可见一斑。

  

但影版能否依靠剧的火爆为阿里重振信心,实在是一件不被看好的事。前有《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的失败案例在前,同样的剧版受欢迎影版口碑跌到了谷底。

  

阿里影业忙于打造一个“娱乐全产业链平台”,却没推出一部优质电影。尽管阿里在互联网领域已经是个老手,但在泛娱乐领域,阿里还显得很稚嫩。

  

或许,阿里影业原本就没想做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影视公司,而是希望成为基于互联网的影视娱乐生态构建者,才能在影视产业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互联网+影视之路还能走多远?

  

相比于乐视和阿里,其他互联网影业公司的动作就小很多。

  

2015年,腾讯先后成立企鹅影业和腾讯影业,一个着重于网络剧、电影投资、艺人经纪三大核心业务,一个致力于自主、原创作品以及相关IP的打造,并参与开发和投资影视项目等。

  

微信图片_20170622104613.jpg


听起来定位似乎有所不同,但总有种腾讯在影视领域进行“左右互博”的感觉。

  

而在其他的互联网影业公司中,合一影业被阿里影业吞并;小米影业在成立仅一年之后便退出影视制作,仅剩投资这一项业务;哔哩哔哩影业日前以200万的低价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架出售……

  

互联网企业涉足电影产业,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在这个人人讲IP的年代,互联网企业携资本纷纷涌入,看似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但本质上对电影产业没有带来多大的改变,它们更多的是从自身的产业布局入手,寻求流量入口,寻求内容供应商,摆脱内容依赖,达成自身了业务的融合。

  

而从国内电影产业的现状来看,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缺乏优质的内容、导演和编剧,没有演技的流量小生花旦受到资本追捧,最终影片质量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在特效技术、内容创意、电影呈现的视觉输出等工业体系不成熟。

  

所以,放眼望去,电影市场烂片层出不穷,各种网络文学、动漫被拍烂,国产电影几乎成了烂片的代名词。

  

纵观近年来的高票房电影,无一不来自于传统的影业公司主导出品,例如光线传媒的《美人鱼》、《大鱼海棠》、《你的名字》,万达影业的《捉妖记》、《魔兽世界》,华谊兄弟的《西游降魔篇》等。

  

互联网影业公司生产出优质电影并非没有先例可言,亚马逊影业出品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今年的奥斯卡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的六项提名,并成功令男主角卡西·阿弗莱克捧得影帝桂冠。

  

QQ截图20170622104743.png


当然,不能一味将烂片的责任都推到互联网影业公司的头上,但资本催生的繁荣电影市场,影片质量却每况愈下,不得不令人深思资本究竟应该怎样才能发挥作用。


本文由互联网品牌官授权17PR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微信图片_201706221049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