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观察

【Hey~这儿有你需要的】想拿10W+还有这一招——热点冷追

作者:羽毛扇 2017-02-07 14:01:04



作为“看着凤姐在网络上长大”的老阿姨,扇子君这两天有点蒙啊,这是什么情况?从早期的“鲁迅没我写的好”,到后来去美国“寻求政治庇护”,从“一个长得像鸡的国家”的无底限言论,到“给我这十年一个交代”,这个人反复无常地吃了吐,竟然有人被“深深感动”。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才不过十年,这人竟然就是励志偶像了?



看到有人还在推“跟着凤姐学文案”、“那些凤姐教我们的金点子”这类的文章蹭热点,扇子君也是目瞪狗呆了。


看看那些人认为的是励志是什么?拿到绿卡,用所谓的才华“获得高额打赏”,原来,这些人眼中的励志是用金钱与身份衡量,抱歉,扇子君欣赏不来,价值观有差异。(随时欢迎到微信、微博来撕,哼!)


至于捐款,某些人能等她真捐了再激动吗?再说,难道捐了款、有才华,就可以将从前一笔勾销了么?秦桧、严嵩还是正经的大书法家呢。

  

  (一万头羊驼在我心头驻足)


哦对,今天扇子君想说的并不是罗玉凤,差点拉不回来了。


因为罗玉凤,因为那些为蹭热点不要脸的言论,扇子君想说,热点不是这样追的。


“热点”有风险,下手需谨慎


我们做过不少关于“如何追热点”的文章

徐老师,还想往地铁里扔啥?脸吗?

追热点庸俗?是你追的热点庸俗!

天啦噜!到底该追什么样的热点啊!


大家都知道追热点、借势对吸粉啊、展示账号自身的敏锐与活跃是有好处的,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一点,追热点、借势是有风险的。


有些公众号盲目地追求速度,往往由于拿不到最新、最确切的真实资料,再加上自身在判断和认识上的局限(就是瞎嘚瑟、想当然),过早地发声,甚至站队、煽动情绪,导致事件出现转折时,自打自脸。严重的还会被监管机构视为恶炒,施以严罚。

  


比如前不久的“罗尔事件”,在事情刚刚发生时,很多公众号、知名博主一边倒地消费大众的同情,洒狗血、泼鸡汤,将一个无助父亲的形象无限放大,当事件出现逆转,罗尔的问题被越来越多地抖出来时,又有公众号和博主声嘶力竭地声讨罗尔,有些人为了掩饰自己之前的草率与尴尬,一边以“被欺骗、被伤害”的无辜善人形象进行自我包装,一边疯狂地攻击黑罗尔。

  


(1月14号,在罗一笑去世19天后,罗尔公众号发文称自己的新书即将上市,但罗尔很快删掉了这篇文章。)


这次的“凤姐事件”也有这样的情况。要知道,公众号的形象建立起来并不容易,毁掉它却是分分钟的事,事后说再多纠正的话,也有可能于事无补,而且一些不成熟的团队还要马后炮地说“我早就觉得不像凤姐的文笔”,这真是又傻又蠢。


这是不正常的。这样的追热点或许会得到一时的热闹,但是现在的用户都是有脑子的,他们清楚如何对公众号进行判断。

  

用热点“冷”追凸显内容价值


大多数公众号并没有机会拿到第一手资料,发现热点的时候,已经错过了第一时间,甚至连“蹭”热点都已经是“二手蹭”了。这就很尴尬了:蹭吧,未必比人家说得更好,而且有遭遇逆转说错话的风险;不蹭吧,又不甘心,毕竟借势能带来很实在的效果。


那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尝试把“追热点”变成“冷思考”。

  


通常追热点都是大篇幅地重复事件本身,或根据自家产品特点借势做成营销套路,都没有办法在实质上参与事件,而“冷思考”往往会制造一种“参与感”,它的关键是输出有价值的观点。追热点本身就是在事件上“跟风”,但观点不能跟风,比如有人说罗尔是“带血的营销”之后,我们再说“带血的营销”,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可以说“我们讨厌罗尔,但带血营销的说法,也是某些媒体把罗尔事件包装之后的营销,我们还是来看事件本身吧……”。

  


再比如,对“支付宝圈子”事件,别人都在声讨时,我们可以说“这种事的对错没啥可讨论的,一目了然啊,所以道歉信显得很苍白,我们不相信一个成熟的企业需要犯那么大的错误才能意识到自己最初打错了算盘”;或者,当别人都在谴责那些暴露、低俗的图片时,我们把事件抬升到企业价值观、对消费者实施双标的层面来探讨。


“冷思考”一方面可以提升账号的思想深度,一方面可以刺激自身与用户的互动。其实,“冷思考”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仔细看看热点事件中的那些评论,不乏质疑的声音和冷静客观的分析,再次说明“用户都不傻”,只是很多观点都分散在只字片语中,而且多数来自朴素的直觉,我们只需要在系统归纳的基础上,把观点说得有理有据,就会说到用户心里,得到用户的支持。这样的10W+才是皆大欢喜呀。

  


蹭热点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


“蹭热点”想要做到有深度、有味道,对公众号的团队是个考验,在语言色彩、心理投射、论述技巧等多个方面,都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明确以下原则,有助于我们利用热点创造10W+。


性质判断


首先我们的团队要明确,不是热度越高,价值越高,甚至有热度不等于有价值。可以拿来做文章的“热点“也是多种多样,什么适合热追,什么适合冷追,我们心里要有谱。比如极端天气、奇人奇事、节日商战这种,的确是过这村没这店,不光要在第一时间追,还得打出提前量。而一些涉及价值判断、观点输出的热点,比较容易出问题,不必急于发声,一些事情明显可以预见还有后续,就更不必着急,否则打脸比没追上热点还要尴尬。

  


结合平台属性


实在是不好判断发声时间点的,我们可以结合不同平台的属性做不同的处理。比如有些事件很难预判要持续多长时间,或者什么时候有变化,在事件明朗之前想发声,可以在微博上连续发布一些小段儿的言论,符合事件阶段性发展特点即可。


思想沉淀


想要自己的话有分量,需要我们自己心里装着真东西,除了强化自身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除了相关政策时事的学习,也要多多回顾热点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不要当时凑个热闹就完了。

  


就像很多网友说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一件事,要懂得瞻前顾后,有那么多过往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靠谱的评论,为什么要单凭眼下的、一时一刻的感受去说话呢?要清楚,一旦出问题,我们错误也会成为互联网的记忆。


本文由运营拍档(微信号:dryypd)授权17PR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