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师曾志

作者:17漏网之语 2012-11-26 10:28:39

  大家早晨好,非常高兴接受银小冬、赵天驰的邀请,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今天我感觉到特别温暖,因为刚才有汪永晨女士充满激情的演讲,让我们知道公益是快乐的,是需要激情的。同时今天特别高兴的是,我们这个公关的会议,恰恰是有着公关的一种格局,或者是这样一种理念,就是把社会不同的传播主体,或者社会运行的主体,集中在一起,我们有企业,有NGO,有媒体,有学界等等。

  今天演讲的题目,在大会的要求下,我自己又做了一个简单的修改,我想还是在谈新媒介赋权下的公益项目策划创新以及传播管理。到现在来讲,为什么在座的各位可以坐在一起,真正的去做公关,这跟中国有非常大的关系,就是因为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的兴起对于社会各界来讲,尤其是对NGO来讲,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权力空间,这个权力空间主要是新媒介赋权这样的概念涵盖这样的意思。但是新媒介的赋权并不是说天然的赋予NGO这样一种权力,新媒介的赋权首先是一种自我赋权,然后是一种群体赋权,最后上升到一种组织赋权。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新媒介赋权不简单的是对新媒体本身,对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等,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下有更好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我觉得是三位一体的趋势,在过去各个行业可能是各个行业之间的发展格局,但是到现在来讲,更多的是跨行业,超越行业,超越行业利益的这样一种发展的前提。所以新媒体在今天之所以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之所以在传播的过程当中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媒介,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起到一个议程设置的功能,同时它能够达到一种直指公共性这样的东西,最终它可以改变公共政策。

  在过去,公共政策的改变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一种行为,但是到现在来讲,自下而上的和自上而下的共同努力,可能达到一种改变。这种改变里面,其实在中国社会,新媒体有着它特别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在于公共媒体、公民媒体、自媒体的形成。也就是说NGO组织也好,包括公民个人也好,都能够在微博上,或者在其他的新媒介上面有自我报答的这样一种权利和可能。但是当我们欢呼新媒体在公益项目的设置过程当中,可能会起积极作用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必须拨开新媒体表面的赋予我们权利的现象,自由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表象的东西,而实际上来讲,在自由的背后确是一种深深的控制。这种控制对于NGO组织来讲,如何能够使用新媒体,达到自我传播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控制的背后找到可以发挥自己权利的空间,这种权利的空间更多的不是说权利的表达,而是跟更多方面的结合,达到自我传播的目的。所以公益传播的基础,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是站在公共利益上面的,公共的善,公共性的基础上。

  到现在来讲,社会各界的协同,社会各界的努力,包括公益项目在设置的过程当中,是以我为主,还是以公共利益为主,如何能够达成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形成一种社会的凝聚力,从而促成公共政策的改变,这是需要每一个NGO组织在进行项目设置的时候需要去努力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去思考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有些NGO组织,他们会认为,我们在做着一些天地良心的事情,我们在做一些所谓的正义、公平、道义的事情,社会就应该天然的赋予我们合法性,天然的应该取得社会各界这方面的支持。我觉得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应该打碎这种,尤其是在项目设置和在跟企业、政府、社会公民打交道的时候,其实NGO组织一样需要自我能力和自我与别人沟通的一种专业性的东西。

  权利存在于何方,有的人认为权利总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一种东西。我说其实不是的,其实权利存在于社会活动当中,今天来自于企业和来自于NGO组织的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还有媒体的人,如何达成一种合作,这需要各界尤其是NGO组织人员权利应用的一种能力,不是一种天然的可以去赋予你这样的一个东西。在这样的关系中,如何通过沟通、对话达成一种合作、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NGO组织项目的策划,我们是想倡导一种观念,还是我们想去改变一种公共政策,这也是在进行这样一个策划的时候,要去思考的问题。

  在策划创新的时候,对NGO组织要求的一种了解社会发展的东西,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原来我们是以统治、权威、阶级、法律、利益占有为主导的核心思想、核心理念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今天已经发展到在法治的前提下的个性的尊重、意义的分享为核心的这样一种公益项目的策划。在议题的管理上面,我们更多的要主动去参与和主动去关心一些人类普遍的问题,全球性的一些问题,比如环境的问题、人道主义的问题、气候变暖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策划内容上,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在阶层、性别、环境、正义、公平以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表达,刚才开会的时候,有一个人跟我在谈的时候,他说到,他们在策划一个议题的时候,特别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性的方面的东西,比如像环保这样的东西,比如像汪永晨老师所讲的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乐水行的问题。就是说你一定要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这样一个方面策划的内容。

  还有一个是思维方式上的转变,这对NGO组织的领导者提出非常大的挑战,你是以我为主,还是融通到社会各界、各个行动主体里面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如果想做好、做强、做大,它是需要社会各界的联动和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再有一个,在今天来讲,公益项目在策划的时候,已经不像传统的公益策划,我们是一个大的概念,在这里面发生了几个很大的变化。比如更多的是个人的行动,包括在保护钓鱼岛这样一个砸车事件当中,一个年轻的孩子拿了个牌子,前方砸车,日系掉头。这样的事情,更多的是公民个人对社会的理解,一种人文关怀的东西,所导致的一种行为。还有一种是性别问题,比如上海地铁好心在夏天的时候劝女性要多穿点衣服,防色狼。但是有年轻的女性认为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社会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的领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东西。

  在公益项目策划的时候,它是多元的,而且更多的是尊重差异性,尊重不同的东西。如何保卫差异性,这个东西是现在公益组织的领导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做什么,他在做什么,我们之间互相的一种尊重,但是我们之间可以产生一种理解,可以产生一种合作。

  传播管理,简单来讲还是要谈几点。第一,我们一定要知道在传播管理当中,其实是一种权利管理,其实是一种权利的较量、博弈,但是在今天来讲,社会各界超越阶层、超越各界发展的态势,其实是提供了一种权利空间,但是如何实现权利是需要能力,需要你的沟通,需要你的行动。还有一个我们看到的传播主体,在今天来讲,公益组织在策划自己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跟更多的企业、跟更多的媒体、更多的学界各方面的联动、合作。我们还是要加强媒介素养,因为我们在使用新媒体的时候,要了解媒体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它的一些双刃剑的东西。最后在沟通管理上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理性的问题,也就是刚才所谈到的,你的思维方式,不能说我做了这样的事情,我就天然获得了一种正当性和合法性,所有人都应当支持我。其实在一个公共空间,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探讨,而理性探讨更多的是一种倾听,是一种对话,甚至是一种妥协。而且我们要尊重这样一个传播或者沟通的规则、程序,而不是以我为主的思想指导。

  下面我想通过几个例子来去说明现在的公益项目能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比如广东的垃圾分类,广东垃圾分类今年也是特别好的一种现象,它发自于民间,但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还有一个是彝良地震民间联合救灾平台,这也是公益界可以把自己的项目之间,在一个危机关头联动起来的非常好的事例。还有就是7.21特大水灾公民救助行动,这个救助行动可以看到大家对于百姓,对于危机事件中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关心,而不是一种幸灾乐祸的东西。还有一个是广州全程义剪这个事情,这个案例也是发自于民间,但是民间的老百姓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为了救助自己的女儿,他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他是一个理发师,他说我可以给大家理发,通过我自己这样的劳动,赚来的钱可以给我女儿治病。在这个行动当中,得到了媒体人大力的支持,广州的媒体人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碧心行动小组,这个主要是媒体人组成的一个小组,为这个孩子捐了大量的款。但是这个孩子最后还是走了,他的父亲后来做出一个决定,把这个钱捐出来,为同样有这种病的孩子进行救助。碧心这个小组,广州的媒体人并没有因为这件事的结束而结束,反而他们跟广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在下面设立了碧心行动小组,组成了一个媒体人的公益组织。而且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在共同倡导义剪的行动过程当中,改变了广州市的公共政策,由于广州市城乡疾病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出台。

  一个项目的成功,你的设置,一开始你一定要了解社会、百姓、普通人的所需所想;第二,你一定要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上面;第三,一定是一种社会各界联动的结果,而不是你自己单独的一种行动。你单独的一个行动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公民社会也好,或者公益组织的发展也好,它是一个热带雨林,是多元、多生态的东西。但是我知道,很多NGO组织,实际上是希望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东西,而且真正能够影响社会,能够让更多人来去参与。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跟政府、跟企业、跟媒体的合作,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也应该学会,或者是提升自己在传播,或者在合作的过程当中,这样的一种沟通、对话、倾听等等方面的能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