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资讯

互动论坛:打破沟通屏障 携手公益未来

作者:17漏网之语 2011-11-26 15:55:07

  杨洪跃:各位尊敬的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行动CSR的杨洪跃。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把这么一个重要的压轴环节留给我们行动CSR,其次我要感谢所有到场来宾对行动CSR的支持和关注。

  或许今天很多朋友对于我们行动CSR还不是很了解,所以首先我想请出我的同事,来自行动CSR的编辑部主任张信先生带来行动CSR三年的工作报告。

  张信: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参加这个活动,今天有很多新朋友,也有很多老朋友,可能对于新朋友来说,行动CSR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大家会有疑惑,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行动CSR是一份专注企业服务的CSR杂志,它是旨在通过介绍和传播国内外CSR的相关经验、案例和思想焦点话题,来增进业内人士在CSR方面的交流,搭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NGO之间的沟通平台,从而帮助企业在实践CSR方面的专业水平,扩大整个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我们这个杂志的目标有三点:一是普及CSR知识,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CSR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创建交流平台,分享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三是为企业与NGO之间搭建合作的交流。

  这是我们刊物创刊的第一刊,这是2008年12月份,当时汶川地震不久,我们当时的话题是“铁公鸡”拷问CSR。我们走到现在有16期了,中间我们也关注了草根组织的明天。下面我着重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刊物的栏目情况。

  我们的栏目离不开在座各位朋友的支持,因为我们能看到在这个项目里面,有项目的合作,有深度的报道,有案例。我们在深度层面的话,可能要与时俱进地去和很多朋友来探讨大家关心的话题。案例层面,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有30多个企业的CSR案例来进行刊载。下面我们还有一个栏目,有人物,CSR之窗,这些跟企业有相当多的关系,我们已经采访了20多个企业的相关高层,像这一期我展示的是英特尔的首席责任官。我们在这些层面都可以跟大家有良好的合作。

  说到这一点,我也愿意在这儿吹吹牛皮,我们有三年的时间了,我们这个刊物总结一下有三岁,我们已经出版了16期,一共有8万册的推出。如果按人均阅读两本,也有16万人次的阅读量。同时我们这个刊物也获得了或者受到了相当多专业机构的认可,我们也获得了国际公关协会的最佳公益奖。

  行动CSR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朋友、婴儿,成长为一个青年,其实中间有一个过程,作为青年人来说,也是我们这个刊物的主要读者,他们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又规划出一个新的项目,这个项目叫行动CSR沙龙,这个沙龙跟我们今天这种形式是比较类似的。这是我们第一期沙龙的情况。

  下面我们是沙龙的一些具体情况,比如这是我们去年年终的沙龙,这是我们的环保沙龙,这是我们互联网公益创新与发展的沙龙,这是国外责任的沙龙。同时还有公益人才路在何方的沙龙等等。下面是沙龙的一些具体的话题、方向,以及嘉宾代表。从那个时候到现在,要总结一下的话,我们的沙龙也举办了10次,有15位演讲嘉宾,16次的主题演讲,我们通过行动CSR的刊物也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在大家的参与下,在我们这个沙龙分享了知识,也分享了友谊。刚才已经说到我们这个刊物的过去和现在,现在我谈谈希望,我们更希望能够和在座的朋友多提一些建议和意见,因为你们的需要就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同时案例、专访、实务、观点等内容,希望朋友随时联系我们,跟我们传经送宝、传情达意。这是我们的联系方式,希望大家可以主动地跟我们沟通和联系。

  最终我们希望,我们和大家,和朋友们,能够有一个和谐友爱、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我们能够携手共进,共创公益事业的美好未来。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

  杨洪跃:感谢张幸的汇报。首先有请今天参与论坛的四位嘉宾:诺基亚大中国区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傅蕾;郑州日产公关部长霍静;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奎;公益时报执行总编赵冠军先生。

  今天的主题是打破沟通屏障,携手公益未来。我们今天请来的四位嘉宾,分别来自于企业、媒体和公益机构,所以我们也希望,在公益领域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各个组织,能够有较好的沟通,这样的话对中国公益事业也有一个推进和发展的作用。

  首先先看第一个话题,我们的第一个话题是企业与公益机构之间的非诚勿扰。现在企业和很多公益机构的合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我们想请到场的这些企业和公益机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他们合作的一些成功的经验。首先先请霍总和傅总分享一下相关的经验。

诺基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部总监 傅蕾

  傅蕾:谢谢主持人,也非常感谢今天有这么多的关心企业社会责任、关心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关系这样一个命题的朋友们,来参加今天下午的论坛。

  诺基亚在中国已经有25年的经历,大家都比较知道的是,诺基亚是一个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厂商,我想你们了解更多的是我们的经济贡献。实际上我们还有更多的关注,是在环境上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贡献。刚才主持人谈到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社会贡献中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在对社会回馈的时候,你选择公益项目、慈善项目的时候,如何选择你的合作伙伴,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对社会回馈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让社会受益人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对合作伙伴的选择。

  首先,我们如何选择我们的合作伙伴。第一,大家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理念是最重要的,如果两个合作伙伴的理念不相同,在合作过程中,摩擦以及最后合作的成功率就会非常低。第二,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要看它的公信力、执行力,以及我们在合作过程中,是不是能够互相学习,不断适应市场以及所有领域、行业的变化,能够快速的变化发展。我们在中国过去的十多年里,特别是CSR在中国快速发展和快速成长的最近这三年里,我们非常荣幸地和很多好的合作伙伴、NGO组织,有各种各类的、不同行类的合作。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青少年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和移动通信助力社会发展。

  今天上午我也听了很多非常好的理论、实践的分享,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会更多地去跟大家分享我们所做的项目。谢谢。

郑州日产公关部长 霍静

  霍静:非常感谢今天有机会我能参加这样的互动。郑州日产可能大家并不是那么了解,因为它毕竟还属于中小企业。但是我想大家对日产汽车可能是比较了解的,我本人也在日产中国做公益做了将近七年,现在在郑州日产负责这一块。从我个人来讲,不论是日产还是从郑州日产来说,都是首先都是一个汽车企业。汽车企业在尼桑的理念中,我们的理念不是所有的都去做,也不是所有的CSR都去协助或者赞助,正如刚才您所说的,我们作为一个汽车企业,有自己的目标。第一点就是安全性,安全方面和环境保护方面是我们首先要去做的。还有一点是教育,这一点不仅仅是汽车行业,包括刚才的诺华也说,对教育都是非常在意的,我想人才,特别是未来的人才,都是中国最需要发展的一个资源。同样作为我们汽车行业,特别是作为尼桑和郑州日产,都是对于教育的培养。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日产汽车对未来科技方面的教育更加重视,但是作为一个本土化的企业,像郑州日产,我们更关注的是贫困山区的教育。作为一个合资企业和全球化的国际公司,我们的着重点不一样,特别是我本人做这两个公司的时候发现,他们在选择跟他们合作的公益机构,还是有很大不一样的。作为日产来讲,我们看重的是公信度更加高的,包括是知名度更加高的,可以说是政府行业和更加国际化的公司,选择要求更加严格。但是作为郑州日产来说,由于我们做的是要更深入到二三四线城市去,我们跟当地的政府,跟当地的基金,或者是公益机构合作,甚至和许多当地个人的合作是要加强。郑州日产这次能够获奖的一个案例分享是,现在我们做的牵手工程,郑州日产每年捐助出300万,连续5年,给到周边贫困的学子,供他们上大学。这种时候,我们选公益机构的时候,就要选更加有执行能力、有落实能力,甚至我们要每家每户地去寻找,去落实这些真正受捐助的贫困学生,是不是确实存在,包括他们的真实性。这个时候如果选择一个高高在上的协会,或者是一个不能够落到实处的机构,就很难去真正落实。所以在这种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当地的,甚至一些乡镇城市的机构,或者是一些热心于公益的义工、志愿者,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对象。

  杨洪跃:中国扶贫基金会是非常有名的一家机构,而且在业内非常活跃。刘秘和傅总也是长期的合作伙伴,刘秘这边可能有一些成功的诀窍,更分享给我们大家,到底公益机构怎么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能够和企业完美的合作。

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 刘文奎

  刘文奎: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一点感受。问的是我们的项目怎样取得企业的认为,傅总在这儿,傅总是我们的投资方,我们为诺基亚提供服务。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这个问题里实际上包含了答案。你怎么样提出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我觉得这个需要非常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了解企业的需求。你要了解企业的特点,企业关注哪方面,需求沟通好了,我觉得这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做不好,第二步是没有意义的。有了第一步之后还不够,第二步是要非常了解你自己的业务,你是在什么行业,你对这个领域非常熟悉,精通业务。有的时候你向非定向的企业推广你的方案,如果企业来找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给它提供好的方案。第二就是你要非常专业,比如企业要扶贫,那你对扶贫是否很了解,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否很了解。比如我们去年做曹德旺的项目,他说我要捐2亿,就给最贫困的人,那你就要非常了解你的业务。第一是了解企业的需求,第二是你和专业,给企业提出我这样做一套指标,然后给你操作流程,这2亿基本上全部可以发给最穷的人,我的失误率承诺不超过1%,曹先生一看,觉得行,就给你们做。如果你不专业,我们如果控制不好,真错了,可能真罚我们,我们真承担不起。

公益时报执行总编 赵冠军

  杨洪跃:我们今天分享的企业和来自公益机构合作成功的经验,我相信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会有帮助。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是公信力危机下的风云突变。这个话题可能在座的每一位都非常关注,因为今年的公益圈,像郭美美事件等事件之后,今年的公益事件会风云突变,而且备受质疑。我想问一下赵主编,作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递者,媒体对于这种情况和这种事件报道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赵冠军:刚才准备了三个话题,第一个话题跟大家说一个不太好的事情,大家谈到了郭美美,我们对郭美美也有一些关注。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事情,前不久,我们也报道了一个公益项目的批评类的稿件,而且这个批评稿件最近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媒体没有人质疑说我们质疑的东西是错的,而是说在这个时间里,公益时报不应该再质疑公益了,因为公益今年遭受的事情太多了,尤其它是一个草根组织,网络注册会员以后,在青海做了很多项目,而且好多大的项目对它还有很多支持,只是项目运作中有一些不规范,被公益时报的记者披露了出来。我听到好多的研讨班里都探讨这个时间,就是媒体在这个时间里不应该质疑公益了。但是有时候我也在思考,如果作为一个行业媒体来说,在这个时间里,确实媒体是不应该质疑公益了,但是如果反过来,如果大家都是在做公益,都在倡导社会责任,都在传播社会责任的时候,能不能经得起质疑,这真的是要大家考虑的问题。

  比如大家经常搞的一些活动,一看企业家举牌,上来就是三千万、五千万,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我觉得实际上还是好多媒体报道不够专业,这五千万的项目是分五年执行的,可能第一年是五百万。问题是,如果大家在传播美誉度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公司今天捐了五千万,这个公司很厉害,但实际上明年统计的时候,还有五百万。推动社会的三种动力,第一是政府的改良,第二是公益的力量,第三是社会批评。社会批评是什么?就是媒体。媒体在这个时间对公益组织的质疑,也不一定是坏事。公益近几年经历了很快速的发展,也给大家留下了不太好的事情。在这样的时间里,大家重新去思考公益格局的时候,我觉得未尝是一件坏事。

  杨洪跃:在这种情况下,公益机构是感触最深的,包括刚才我在下面跟一个红会的朋友聊,他发现现在推项目很难。这方面刘秘的感触应该也很深,根据这种情况,扶贫基金会采取过什么措施,或者有什么对策。

  刘文奎:今年这些系列事件,虽然不能量化,但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上次我们给捐赠人开大会预报,说我们今年的预算是3亿,当时年终的时候完成了1.5亿,虽然不完全是这个原因,是很多原因造成的结果,但是很多细节上还是有影响的。我们也在反思,也在开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媒体是有权利问责的,社会公众是有权利问责的,关键不在于媒体,不在于微博,也不在于电视,也不在于报纸,关键是你自身做得怎么样。我们觉得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经得住考验,第二是如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经过这个考验,是一个问题,两个层面。一个问题是不要犯错误,错误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原则性的错误,你明知道那个事不应该干,但是你干了,这种原则性的错误,如果是公益机构做,我觉得没有人能够挽救你。第二个层面是技术性的错误,就是说你不是有心的,是因为操作过程中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出现,我觉得是可以解释的。比如我们操作爱心包裹项目,有一段时间我们接到过投诉,捐赠人说你们承诺15天之后,我能接到一个卡,为什么我没有接到。我们回去以后就查,是因为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很小,不会写,老师说你就照别人抄吧,结果把地址也抄上了,结果有的人没收到,有的人收到两份。这种事情我们是可以解释的。所以第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杜绝出现原则性的错误,这就靠你的机制和文化,第二是减少技术性错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加强管理,苦练内功,加强自己的管理水平。

  第二是如何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经过这一系列的事件,公众已经心灰意冷,有很多人说,不再信任你了。经过一段时间,我想大家内心的公益的热情还是在的,关键是看你是否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平台,是否让大家更信任你。所以我们就通过创新来解决你能否给社会提供更多价值的问题。比如我们最近也学习现代的网络技术,让人人可公益,倡导这个理念。我们也尝试做了一个网站,叫善品网,把二手衣物捐给我们,我们经过整理,在网站上经过义卖,获得的善款就去做扶贫,不管是捐东西还是善意的购买,都是在参与公益。我们希望搭建这样的一些平台,把门槛变得更低,变得更透明,你捐了之后,我们有号码,一查就可以查到这个衣服义卖了多少钱。我们是没有机会犯错误的,在这样的一个机制里。

  所以第一是加强管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保证不犯错、少犯错,第二通过不断的创新,等等你对社会创造的价值。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可你,越来越多人会加入你。

  杨洪跃:首先是公益机构自己要做好,其次我们也希望来自公众、来自企业的支持和理解。使到支持和理解,我想问问傅总和霍总,这方面我们是怎么做的。

  傅蕾:我想跟NGO的合作,大家觉得是互帮互学的过程。任何一个合作伙伴,都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满意。同样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而且整个公益事业和公益项目的管理,在中国它是正在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所以有很多东西,不是说我们已经有现成的模式、有现成的方案、现成的流程可以去拷贝、执行,可以完全照搬。所以在这样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难免就会相互之间,或者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就像刚才刘秘书长讲到的,我觉得是非常诚恳,当我们选择了一个对的合作伙伴之后,我们要跟他一起互相成长。像这种全国性的大的5A级、4A级的基金会,它们也承担了另外一个责任,就是对草根的、中小的NGO组织的培养和能力建设的责任。

  作为企业来讲,跟NGO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做公益,资助,对社会尽责任之外,我们还承担着另外一个义务,就是我们也要帮助和我们一起合作的合作伙伴的能力建设和成长。毕竟我们是一个商业的公司,特别是我自己作为个人的经历,我在诺基亚有17年的工作经验,我13年都是在做销售管理、业务管理,从2008年开始转向做企业社会责任之后,我就发现,在整个公益领域和行业,其实需要很多新鲜东西的引入,特别是要把我们管理和经营商业的一些好的经营理念、好的流程、好的工具,带入到公益领域这样的一个新型的行业里,让它快速、健康、科学地成长。

  我们在跟合作伙伴合作的过程中,虽然都是在国内非常优秀的NGO,各方面的能力也都非常强,但是他们还是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在座的很多企业都有体会,我们总结国内的NGO,绝大多数他们有足够的热情,有足够的热心,专业化能力在不断的积累和提高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商业管理,比如时间概念、预算概念,以及整个项目不断去回顾、总结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个对企业来讲,实际上也是非常大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诺基亚在选择了合作伙伴之后,我们不是简单地把钱给到对方就结束了,而是我们所有的项目,我们的项目基本上都是3到5年的项目,这些项目我们是从头跟到尾,这个跟不意味着我们有多少人去参与项目的执行,而是我们做项目的管理。所以我们有非常严格的项目管理的领导结构,我们有项目领导小组,包括公司内部的高层,上至总裁、财务总监、市场总监、企业社会责任总监,甚至我们的资讯部。领导小组是决策这个项目的选择和预算的批准。接下来项目批准之后,我们在合作过程中,有项目管理办公室(PMO),在这个项目管理办公室里,这样的一个组织机构,在公司内部,我们包含了所有相关的,它会影响到这个项目进展的,或者说能够给项目提供解决方案的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所以在公司内部,它是一个虚拟的团队。我们每个月会定期地开项目回顾和管理会议,同时也包括对方合作伙伴方执行的人员。

  第三层的管理结构,就是项目执行团队。项目执行团队完全是由我们的合作伙伴NGO全权组成和完成的。所以每个月我们要开项目管理的会议,我们要去发现问题,要去检查,看一看整个项目的进展,是不是按前面项目的计划书的进程在做,是不是预算的流程,所有这些东西是不是都做到了,如果没有做到是什么问题。在这些问题里,每一方需要出什么样的智慧,需要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我们要贡献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帮助项目能够顺利进展。因为有这样一整套的非常科学化的、经过我们检验也是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的组织构架和项目管理的流程,所以我们在跟合作伙伴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项目都进展得非常顺利,这个顺利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而是说我们都能够严格做到按预算、按产出、按时间表,而且基本上我们的项目到最后,都是超出我们早期的项目计划中预设的目标。

  从这个我们也总结出一点,像刚才刘秘谈到的,什么样的错误我们要理解,我们要包含,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样。所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指责,不是推诿,而是大家坐下来认真分析问题所在,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怎么去解决问题,然后大家共同去从自己的一方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最后怎么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最终大家共同的目标是要让这个项目能够按我们的计划顺利完成。谢谢。

  霍静:刚才说到了郭美美事件,从我个人来讲,我对有一些机构确实也产生了一些危机。特别是在我负责郑州日产牵手工程项目,1500万的资金要从我的手上批出去,我要落实,说实话,我觉得很有压力。因为我们不是像跟刘先生这样特别庞大而且是A级的NGO组织合作,我们是跟当地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更加当地的慈善基金来合作。我自己本人也确实是持比较怀疑的态度,而且在沟通当中,确实很多东西是流于形式的,他们只是为了面子工程,只是为了把这1500万花出去,只是为了让政府给这个项目有一个良好的赞誉。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刘先生说得很对,对自身内力的加强,但是我这个内力不是说对基金、对公益组织的加强,我觉得是对企业。首先自己企业既然要花这个钱,做这个事情,我们自己要肯静下心来,我要去吃苦。我现在所带领的团队,我们所做的事情,这笔钱花出去,最后花在每一个孩子身上,我一定要亲自见到这个孩子,我们要去每一个山村,去每一个家庭。我们在当地聘请了一些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完全是出于他们自愿,他们带领我们去一家家考察,考察这些学生到底符不符合我们捐助的条件。同时我们还利用微博,我觉得微博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它打破了组织之间的屏障,它直接到达的是个人的一些求助。我们直接通过这些微博,去组织这些网上的甚至很多个人的求助,我们直接到他们自己家里去看一些真相。其实并不是我们不信任一些公益机构,只是我们觉得,既然中国很多公益还存在一些瑕疵,还有一些漏洞,那么就需要我们共同携手。企业首先在这点就不能怕吃苦,我们就必须自己去肯吃苦,跟我们的合作伙伴,跟NGO组织去共同寻找一些公益的真相。

  今天早上我正好看到手机报上面写白岩松说了一句话,中国的公益存在很多瑕疵,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些瑕疵就不去做。不能因为中国公益现在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就不去做,但只不过是在做的时候,从我们自身去吃苦,去做这些事情。这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杨洪跃:霍总分析得非常好。今天又回到了主题,首先我希望在座各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进行沟通,其次有机会是咱们牵手。

  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让大家有更深的了解,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角色都能有更深的了解。也希望明年我们的公益事业能有很好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在座各位,包括社会公众,能够给公益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到此结束。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